中国烟草总公司职工进修学院2024年公开招聘公告
2024-03-19
更新时间:2024-11-23 21:38:03作者:烟丝网
烟草公司招聘骗局详解
骗局类型
虚构内部推荐:中介或自称为烟草公司内部人士,声称可以通过“内推”方式帮助求职者获得工作。例如,北京的张强通过求职平台“脉脉”联系到一家中介公司,签订了高达30万元的就业咨询服务协议,但最终发现一切都是谎言。
高额收费:一些中介明码标价,声称支付高额费用即可进入烟草公司或其他知名企业。例如,有中介报价120万元可以包进山东烟草总公司,并承诺年薪40万至50万元。然而,这些承诺往往毫无依据,只是为了骗取钱财。
伪造入职通知:犯罪分子伪造入职通知书,使受害者误以为已经被录取。例如,天津的罗佳交了34.5万元后,收到了一家事业单位的“入职通知”,却发现是伪造的。
虚假培训:犯罪团伙组织假的培训和考试,让受害者缴纳高额培训费,并承诺可以顺利入职。例如,在“毕业生就业特大系列诈骗案”中,犯罪团伙在兰州市的一个培训学校组织假考试,找来“托儿”陪考,增加真实感。
受害人群特征
高学历毕业生:大多数受害者为应届或往届毕业生,学历较高,通常具有本科或以上学历,包括研究生和留学生。例如,湖北籍大学生李贺花费16.8万元试图通过非法途径进入湖南一家卷烟厂,但快一年过去,连面试都没安排。
信任人际关系:部分受害者依赖亲友介绍,容易轻信所谓“内部渠道”。例如,“毕业生就业特大系列诈骗案”中,主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发展下线,最多的一人拉了200多名受害者。
缺乏社会经验:急于找到稳定工作的年轻人,对这类看似便捷的就业途径缺乏警惕。例如,赵旭在社交软件上收到私信询问,对“铁饭碗”的一味追求,导致陷入骗局。
实际案例
被骗过程:受害者通常通过社交媒体、求职平台接触到招聘信息,初步沟通后签订协议并支付部分或全部费用,然后长时间等待无果,或最终发现被骗。例如,陈玉通过公众号“航空信息”签订合同并支付定金,最终却被恐吓威胁,才发现公司法人代表已是失信被执行人。
心理操控:犯罪分子利用求职者的急迫心态,不断拖延时间,编造各种理由搪塞。例如,张强签订合同后,一次次被推迟,先是“内部反腐”“巡视组进驻”,再到“领导回家过年”,最终不了了之。
法律维权:部分受害者选择报警,但由于证据不足或定性困难,很多案件难以追回损失。例如,陈玉向法院提起诉讼,但退款过程漫长且面临威胁恐吓。
防范措施
核实信息真实性:通过正规渠道验证招聘信息,如直接联系公司HR部门,确认招聘信息的真实性。例如,陈玉在未通过简历初筛的情况下,选择“内推”渠道,最终发现自己被骗,应在投递简历失败后直接联系官方渠道确认。
谨慎对待高额收费:任何涉及到高额收费、尤其是私人转账的所谓“内推”服务,应高度警惕。例如,辽宁招才人力资源咨询服务公司声称25万元可以包推荐入职,但也提醒记者注意价格高昂,实际录用未必可靠。
提高法律意识:签订合同前仔细阅读条款,保留所有付款凭证和聊天记录,以便后续维权。例如,赵旭在被骗后,通过社交平台分享经历,提醒他人注意防骗细节。
多方求证: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不要单一依赖某一中介或个人。例如,记者暗访多位“推荐就业”者,发现他们都能提供各大知名企事业单位的“资源”,但真实性存疑,需多方求证。
相关案例
兰州市公安局案例:成功破获一起虚构、冒充央企国企及党政事业单位对应往届大学毕业生实施就业诈骗的特大系列诈骗案,涉案金额高达8000余万元,受害者400余人。例如,犯罪团伙通过假公章、假文件,甚至假新闻增强可信度,组织假考试和面试,全程伪装严密。
教育部行动:部署各地各高校开展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帮助毕业生防范“黑中介”“招聘付费”等就业陷阱,会同有关部门依法严厉打击招聘欺诈、恶意解约、“培训贷”等违规违法行为。例如,记者调查发现,闲鱼、转转、小红书等平台上充斥着“内推”广告,部分卖家设置关键词为“shixi”“PTA”逃避平台限制,但仍公开叫卖“内推”服务。
智能检测系统:研究尝试构建智能安全框架,使用机器学习技术检测和预防在线招聘欺诈。例如,AdaBoost(AB)、Xtreme Gradient Boost(XGB)、Voting和Random Forest(RF)四种集成方法,实现高达98.374%的准确性,显示出对检测在线招聘欺诈的高度可靠性。
总结
烟草公司招聘骗局形式多样,从虚构内推到高额收费,再到伪造入职通知和假培训,严重侵害了求职者的权益。防范这类骗局需要求职者提高警惕,核实信息来源,谨慎对待高额收费,提高法律意识,并通过多方求证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相关部门和高校也应加强宣传和监管,共同维护健康的就业环境。